
中国粮食种类的历史演变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家户户的餐桌主食越来越丰富,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吃的美食艺名及味道好不好,但却未必清楚他们的原材料有哪些,叫什么,他们的历史根源如何?今天小编就在这里给大家脑补一下中国粮食的历史演变吧。
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、五谷、八谷、九谷、百谷,但以五谷为最多。演变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:
1、原始社会至西周
在原始社会,中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:粟、黍、稻、菽(大豆)、大麦、小麦、薏苡等。北方以种植粟、黍粮食品种为主,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。
夏、商、西周时期,中国的粮食品种有黍、稷、稻、小麦、大麦、菽、麻等七种。主要的粮食品种是黍、稷。直至明代以前,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如此。
在《诗经.小雅》中,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:黍、稷、稻。当时人们很迷信自然,称社为地神,稷为谷神,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。因而社稷即成了国家的代名词。
2、春秋秦汉时期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,人们才有条件种植对水土要求较高的菽和粟。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,但是,作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变化的特点是菽(大豆)的地位上升,并和粟一起列为主要的粮食作物。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。从战国到唐代,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。西周以前,中国粮食品种以黍、稷为主,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,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。主要粮食品种有:粟(禾、稷)、菽(大豆)、黍、稻、小麦、大麦、麻七种。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,主要粮食品种有:粟、稻、小麦、大麦、大黍、粱、大豆。汉代董仲舒建议在关中一代推广小麦。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,麦子磨成面粉,这一饮食史上的进步,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。
3、魏晋至明清
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:谷(稷、粟)、黍、粱、大豆、小豆、大麻、大麦、小麦、水稻、早稻。
隋唐五代时期,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:稻、粟、麦。
宋元时期,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,双季稻得到推广,明代以后,水稻更加发展,因此有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的说法。同时,玉米、甘薯、土豆从国外引进,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。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:水稻、小麦、谷子、玉米、豆类。
4、1950年以后
到1950年,粮食品种是指小麦、大米、大豆、小米、玉米、高粱和杂粮七大品类。
1952年,粮食减为四大品种:小麦、大米、大豆和薯类。
1957年,粮食增为五大品种:小麦、大米、大豆、杂粮和薯类。
1971年又把杂粮类改为“玉米”等,粮食为新五大品类:小麦、大米、大豆、玉米、薯类。
1979年后《辞海》对粮食的解释是各种主要食料的总称,如小麦、高粱、玉米、薯类等。
1996年根据种植面积及产量排列为:稻谷、小麦、玉米、薯类、大豆、谷子、高粱、其他杂粮。
其中,1990年,国家粮食定购的品类:小麦、稻谷、玉米、大豆。
小编说了这么多,你对中国粮食种类的历史演变了解了吗?希望能让您学到新的东西哦!
本文主要摘自粮油市场报
相关资讯
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看完就知道杂交稻、粳稻、糯稻、籼稻,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?
- 中国粮食种类的历史演变
- 说说从古到今存粮的那些事
- 关于米的起源
- 盘锦特产为游客留下美好回忆
- “稻作文化”是盘锦亟待出手的王牌
- 米与中国
- 盘锦大米民谣
- 盘锦水稻种植大事记
- 盘锦大米如乡亲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